一、项目背景
某国家级粮食储备库承担小麦、玉米、稻谷的收储与轮换任务,库区设有 32 座筒仓,包含 20 座直径 8 米、高度 25 米的立式小麦筒仓,8 座直径 10 米、高度 30 米的玉米筒仓,以及 4 座直径 12 米、高度 28 米的稻谷筒仓,总仓储容量达 15 万吨。此前,储备库采用 “人工爬仓测量 + 单点雷达料位计” 的监测方式,存在诸多关键问题:人工测量需每月进入筒仓内部,不仅效率低下(单仓测量耗时 1.5 小时),还存在粉尘吸入、高空坠落风险;单点雷达仅能获取筒仓中心单点料位,无法识别料堆 “偏析”(玉米存储易出现局部高低差)、“结露挂壁”(稻谷高湿度环境下仓壁黏附物料)等情况,导致体积计算误差高达 8%-12%,影响粮食轮换计划制定;2023 年汛期,因未及时发现某玉米筒仓局部料位过高引发的仓壁承压超标,险些造成筒仓结构损伤。为提升仓储安全与管理效率,储备库决定引入 3D 雷达物位计搭建全维度筒仓监测系统。
二、设备选型与方案设计
(一)设备选型
针对粮食筒仓的大直径、高高度、多物料特性,以及 “精准测位、算量、控风险” 的核心需求,项目选用六福测控80GHz 高频 3D 雷达物位计,其核心性能与适配优势如下:
  1. 三维监测能力:采用相控阵天线技术,可生成 360° 全仓覆盖的三维点云模型,设备能够监测16200个,能精准捕捉料堆表面的高低差、凹陷、挂壁等形态细节;

  1. 测量精度与范围:测距精度±2mm,体积计算精度 ±0.5%,满足粮食储备 “账实相符” 的计量要求;有效测量半径达 15 米,覆盖最大 12 米直径的稻谷筒仓,无需多设备拼接;

  1. 抗干扰与环境适配:针对粮食粉尘(浓度≤30g/m³),采用高频信号穿透算法,避免信号衰减;支持 - 40℃-75℃工作温度,适配库区冬季低温、夏季高温环境;防护等级 IP68,可抵御筒仓顶部的雨水、积雪侵袭;

  1. 数据输出与兼容:支持以太网(Profinet、EtherNet/IP)、4G 无线传输,可实时上传三维点云数据、料位 / 体积数据;兼容储备库现有粮情监测系统(温湿度、气体浓度监测),实现数据融合。

(二)方案设计
  1. 设备部署:根据筒仓直径与高度差异化配置:20 座小麦筒仓(直径 8 米)每仓安装 1 台 3D 雷达物位计;8 座玉米筒仓(直径 10 米)、4 座稻谷筒仓(直径 12 米)每仓安装 1 台带 “广角扫描模块” 的 3D 雷达物位计,确保覆盖全仓无盲区;所有设备均采用顶装法兰式安装,安装位置位于筒仓顶部中心,距离进料口≥4 米,避免进料时粮食冲击天线;

  1. 系统架构:搭建 “三层监测体系”:①感知层:3D 雷达物位计 + 粮情温湿度传感器 + 仓壁压力传感器;②传输层:通过工业交换机组建有线局域网(覆盖 28 座近距离筒仓),4 座偏远稻谷筒仓采用 4G 无线传输;③应用层:在储备库中控室部署 “筒仓智能监测平台”,集成三大核心功能;

  1. 核心功能开发:①三维可视化管理:实时展示筒仓内料堆的三维点云模型,支持旋转、缩放查看,自动标注料堆最高 / 最低高度、平均高度;②智能计量与追溯:自动计算每座筒仓的实时存储体积、预估重量(结合粮食容重参数),生成 “仓号 - 物料类型 - 体积 - 重量 - 存储时间” 的追溯台账;③风险预警与控制:设置三大预警阈值 —— 料位上限(仓高 90%)、仓壁压力上限(2.5kPa)、料堆偏析差(≥1.5 米),超限时触发中控声光报警、手机 APP 推送预警信息,同时联动筒仓进料阀门自动关停(紧急情况下)。

三、项目实施与调试
(一)安装施工
  1. 前期准备:施工前对所有筒仓进行清空、通风,检测仓内粉尘浓度(≤5g/m³)、氧气浓度(≥19.5%),办理受限空间作业许可;对筒仓顶部安装法兰进行平整度校准(偏差≤1mm),更换耐老化橡胶密封垫,防止粉尘渗入设备内部;

  1. 安装过程:采用登高车辅助安装,将 3D 雷达物位计通过 DN150 法兰与筒仓顶部接口固定,利用激光水平仪校准天线水平度(偏差≤0.5°),确保三维扫描角度精准;接线时采用防水接线盒,电缆穿镀锌钢管保护,避免被鸟类啄咬或雨水腐蚀;

  1. 安全与卫生处理:安装完成后,对筒仓内部进行清洁,清除施工残留的螺栓、碎屑;对设备天线表面进行食品级硅烷处理,避免粮食黏附,符合粮食存储卫生标准。

(二)系统调试
  1. 静态校准:选取 1 座小麦筒仓,分 3 次匀速注入已知重量的小麦(每次 50 吨,共 150 吨),通过筒仓容积表换算实际体积,对比 3D 雷达物位计的测量体积,调整 “容重补偿系数”,使体积误差控制在 ±1.5% 以内;

  1. 动态测试:模拟粮食入仓(流量 50 吨 / 小时)、出仓(流量 30 吨 / 小时)过程,观察 3D 雷达物位计的数据更新频率(确保≥1 次 / 3 秒),验证料堆形态变化的实时跟踪能力;人工制造 “料堆偏析” 场景(向玉米筒仓一侧集中进料),测试系统是否能准确识别偏析差并触发预警;

  1. 联动测试:模拟某稻谷筒仓 “料位超上限”,验证中控报警、APP 推送、进料阀门自动关停的联动响应时间(≤10 秒);测试 3D 雷达数据与粮情温湿度数据的融合效果,在平台上实现 “料堆形态 + 仓内温度分布” 的同屏展示。经过 15 天调试,系统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粮食储备库 “智能化升级” 标准,正式投入使用。

四、应用效果与效益分析
(一)应用效果
  1. 监测精度与效率大幅提升:3D 雷达物位计实现全仓三维监测,体积计算误差从 8%-12% 降至 ±0.5%,满足粮食储备 “账实误差≤3%” 的行业要求;取消人工爬仓测量,32 座筒仓的监测工作仅需 1 名中控人员完成,单仓监测时间从 1.5 小时缩短至 10 秒,效率提升 540 倍;

  1. 安全风险有效防控:通过料堆形态监测,成功识别 6 次玉米筒仓 “偏析”、4 次稻谷筒仓 “挂壁” 风险,及时触发振动清壁、调整进料位置;2024 年汛期,系统提前预警 2 座小麦筒仓 “料位接近上限”,避免仓壁承压超标,保障筒仓结构安全;

  1. 管理智能化升级:实现粮食存储 “从人工统计到自动计量” 的转变,追溯台账生成时间从 2 天 / 次缩短至实时生成;基于精准的体积数据,储备库优化粮食轮换计划,减少因 “估重偏差” 导致的运输调度浪费,提升轮换效率。

(二)效益分析
  1. 成本节约:减少人工测量团队(原 6 人小组),每年节省人力成本约 48 万元;避免因测量误差导致的粮食损耗(按年均损耗 1% 计算,15 万吨仓储量可减少损耗 1500 吨,价值约 300 万元);降低设备维护成本,3D 雷达物位计年均维护费仅 2 万元,相比传统单点雷达(年均维护费 8 万元)节省 75%;

  1. 效率与安全收益:粮食入仓、出仓的调度响应时间缩短 40%,每年可多完成 2 次粮食轮换任务,增加轮换收益约 120 万元;通过风险预警避免筒仓结构损伤,单次事故避免的维修成本约 500 万元;

  1. 政策与品牌价值:成为省级 “粮食储备智能化示范库”,获得政策补贴 80 万元;精准的计量与追溯能力,提升企业在粮食收购、销售环节的公信力,增强市场竞争力。

五、总结与展望
3D 雷达物位计在该粮食储备库筒仓监测中的应用,突破了传统监测 “单点测位、无法控形” 的局限,实现了筒仓料堆 “形态可视、计量精准、风险可控” 的智能化管理目标,为粮食储备行业的安全存储、高效运营提供了可行方案。未来,储备库计划进一步拓展系统功能,结合 AI 算法分析料堆形态变化趋势,预测粮食 “结露、发热” 风险;同时将 3D 雷达数据接入省级粮食储备监管平台,实现 “库 - 市 - 省” 三级数据联动,推动粮食储备管理的数字化转型。

应用案例

推荐产品

获取报价